丹麦导演托马斯·温特伯格的《酒精方案》(2020)上一年和今年在多个电影节斩获奖项。瑞典导演罗伊·安德森不流畅难明的电影《关于无限》(2019)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。拉斯·冯·特里尔的特殊著作《此房是我造》(2018)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时遭到部分观众反对,“电影完毕时整个电影院空了一半。可是留下来的观众却全场起立,接连拍手6分钟向导演问候”。北欧现代主义电影,从老一代的斯约堡、伯格曼、德莱叶,到年轻一代的特里尔、温特伯格等,都在测验运用印象的方法去阐释一种哲学或许逻辑联系,去提醒既带有遍及性,一起又充溢特性的视听表达。不光具有物质性,更具有深重的发明力、精神性和扶引性。
李安上大学初期,受瑞典国宝级导演英格玛·伯格曼的《童贞泉》(1960)影响,决议毕生都要走这样的电影路途。这以后也确实如此——李安在自己不一起期的电影平分别向伯格曼或《童贞泉》问候。《童贞泉》是伯格曼42岁时拍照的著作,提醒了他在那一时期对崇奉与人的联系的考虑和必定情绪。在伯格曼后来现代主义特征较为明显的《假面》(1966)中,探寻人类社会的道德之爱——“母爱”是否天然地存在这一遍及性问题。电影中回绝说话而致力于静默的伊丽莎白为了趋同且跟随高兴准则,不得不戴上品格面具,躲藏“二号品格”中昏暗的自己,去扮演契合“一号品格”——一起规范的非我,导致讨厌、惊骇和憎恶,一起亦见到了存在的荒谬性。影片完毕时,导演让女主角回归尘俗社会,直面荒谬,犹如西西弗斯相同持续推进巨石,成为某一种含义上的“终极英豪”。
亚里士多德以为英豪便是“敢做和能做可怕之事的人”,这样的人在“知道你自己”的前提下,供认“至善的理念国际”的存在。芬兰导演阿基·考里斯马基《火柴厂女工》(1990)中的伊利丝,是一个值得“怜惜”和“怜惜”的好人:她爱爸爸妈妈,将自己的工厂收入全部上交,她也单纯地爱那个知识分子。但她夸姣的愿景被寄生虫般的爸爸妈妈贪婪地克扣——爸爸妈妈制止她爱美、装扮和跳舞,父亲乃至扇她耳光以示责罚。同知识分子后怀孕遭扔掉的事情,则折射了阶级差异所带来的必定结果。女工伊利丝仅仅单纯地寻求“真善美”,但这期望被荒谬与虚无的次序国际击毁。认相后,她进行非此即彼、以恶报恶的挑选,以“炸毁”来完毕次序的恶性循环。考里斯马基此前的电影《罪与罚》(1983)中的拉依肯与之类似:他杀死了开车撞死人逃逸、又因证据不足逃离法令责罚的商人,他说他要杀的不是这个作为个别的“人”,而是“要推翻一种准则”,这个准则便是操作体系,是“法令机器”“科层化”与“辖域化”的操控体系。但他如拉斯柯尔尼科夫相同悲痛地发现,他本计划杀掉一只虱子,却没想到自己也变成了一只“虱子”,这样一个国际并没有因他的“超人”式动机而少掉一个“虱子”。考里斯马基的《期望的另一面》(2017)则从崇奉问题动身,带领人们穿过认知的荒芜之地,抵达逾越之爱的对岸。
北欧的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们在对人类遍及性问题进行考虑方面,较倾向于将抽象概念带入视听之中,有时会运用极点电影的方法对“恶”“死天性”等问题进行考虑与展现。弗洛伊德提出的死天性“又被称为破坏激动、进犯天性或侵略天性,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,要炸毁次序,回到前生命状况的激动”,在完结“生成-消灭-生成”的无限轮回与重复中,不断地以连绵的方法开展和活动。
在丹麦导演苏珊娜·比尔的电影《更好的国际》(2010)中,在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拯救的伊利亚斯的父亲,具有尼采所鄙视的“打左脸给右脸”的“奴隶认识”,奉告儿子和他的朋友克里斯“脸被打并没那么可怕”。男孩克里斯阅历了丧母之痛,他为脆弱、仁慈的朋友伊利亚斯复仇,以“死天性”向施暴者施暴,却使得自己堕入复仇的循环,并不能将其带出苦楚的境况。最终处理他走出“复仇”循环的是伊利亚斯的“善”,后者在最终关头冒险救下晨跑的一对母女,这让克里斯看到了真实的“强壮”“善”与“复仇”。
拉斯·冯·特里尔的电影《此房是我造》在论及“发明”与“消灭”时,有如下表述:“你能说腐坏是好仍是坏吗?很多人会说,这是天然效果,说到底是事物之间的化学反应,这是地球生命的底子准则,因而这说不上什么详细的好坏。”电影中还有“(房子)造出来就为了被拆掉的吗?”这样的台词,论说“生成-消灭”的无限重复与开展。
温特伯格的《潜水艇》(2010)从儿童与少年的视角反映丹麦的社会问题:酗酒的独身母亲导致三个孩子不同的命运——由于两位少年因醉酒忽略,导致小弟弟窒息而死,这成为兄弟两人终身的暗影。成年后,吸毒的弟弟为防止儿子重复自己的命运,企图经过贩毒挣钱而堕入不幸事物的重复与轮回中,在奉告哥哥是个好哥哥由于他“极力了”之后,弟弟挑选自杀。在教堂的葬礼上,哥哥与侄子马丁再次相遇,“马丁”是他和弟弟施洗给当年小弟弟的姓名。仁慈的兄弟二人都测验去改变命运,一个在土崩瓦解中失望,一个在失望中凭仗赋性之“善”找到了期望。从母亲到弟弟,悲惨剧在重复,而“善”也在重复,温特伯格以“善”与“爱”的温情,为丹麦的“酗酒”“吸毒”等关乎失望与消灭的社会性问题供给挽救之道。
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从经文里边引用了这句话:“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,既不种,也不收,也不积储在仓里,不为明日的日子操心”,并着重飞鸟和百合花致力于静默与“依从”,所以他们才干完成真实的“控制”“无所不能”和“无欲则刚”。丹麦导演加布里埃尔·阿克塞尔的《芭贝特之宴》(1987)除了探讨人存在的终极含义与人生为何以外,还将“耗尽”与“无目的的合目的性”结合在一起,经过芭贝特的一顿巴黎式的“夸富宴”,出现人隐秘的“耗尽愿望”——经过把自己的力气或财富“耗尽”,僭越尘俗国际累积财富的物质激动,向崇高国际提高。芭贝特的盛宴“耗尽”了她中奖券的一万块钱,她经过此举对物化国际进行否定,炸毁物化国际的功利主义与资本积累准则,全部的评价体系由此坍塌。芭贝特和村子里的姐妹俩都是她们所在国际中的超人。当年寻求过两姐妹的帕宾和罗伦斯,是尘俗社会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和将军,他们在反思终身追逐的荣誉、金钱和社会位置时,并不觉得本身的挑选是“更正确的”,将军说“全部咱们回绝的也现已对咱们发生必定的影响。咱们乃至会得到一些咱们丢掉的。由于慈善和诚心交会在一起,正派和好运相吻。”
近些年北欧五国的电影渐渐的变多地被介绍到我国来,这五个国家包含丹麦、瑞典、芬兰、挪威和冰岛,他们的电影具有共同的艺术魅力,并且在国际电影史上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。北欧电影与其广受欢迎的戏曲、电视剧工业、儿童文学、侦探小说等相同,都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多神体系的神话学、维京文明、哲学等休戚相关。加之北欧的地理位置纬度较高,又多面临海,形成了其不同于别国的人文认知,恰如北欧电影中在论说“好/坏”“善/恶”及“重复/生成”等理念时所出现的,他们为国际电影贡献了北欧的“火与冰”之视角。